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节目 >

《名侦探学院》,连续四季豆瓣9分的素人综艺长什么样?

2021-06-13 12:14:16

今年4月,《名侦探学院》第四季强势回归。

节目一经上线就在豆瓣平台取得了9.4分的一众好评,接连数周霸占国内口碑综艺榜的第一名。加上此前的不俗表现,《名侦探学院》的评分已经连续四季高过9分,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成绩,在整个国内综艺市场中都屈指可数。

但是,《名侦探学院》的制作之路并非一直顺风顺水。

起初,《名侦探学院》只是芒果TV王牌综艺《明星大侦探》的衍生节目。节目组邀请了一众素人学霸,分为两队,以飞行棋的形式进行比拼。每当骰子掷到特殊点位时便会触发任务,嘉宾需通过高智商的小测验或游戏才可顺利通关,最终到达终点并在队内PK中取得胜利的嘉宾则可成为《明星大侦探》的助理探员。

单一的节目模式、毫无流量基础的嘉宾让人难以想象《名侦探学院》可以在一众节目中脱颖而出。然而,在节目播出后,《名侦探学院》却逐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死忠粉。《名侦探学院》不再是《明星大侦探》的附属品,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档正式的独立节目。在第二季中,更是加入了嘉宾们生活化的真人秀片段。

可谁曾想,内容策划的增加反倒让《名侦探学院》第三季在播出后遭遇了老粉们的重重质疑,不少粉丝直言节目动机不明、情节混乱,观感差强人意。幸运的是,《名侦探学院》第四季汲取了此前的教训,模式重新改版,基调回归初心,不仅让忧虑的粉丝们松了口气,更让节目整体站上了新的台阶。

精准定位受众,打造差异化竞争

作为一档0流量、0赞助的衍生节目,《名侦探学院》从一开始就很明确自己的受众定位。节目并没有效仿《明星大侦探》或一众热门综艺,力求呈现综艺效果,降低观看门槛,吸引尽可能多的关注度。《名侦探学院》精准地将受众区间定为了在校学生与刚步入职场的年轻群体。

对于18-28岁的年轻群体而言,传统模式的真人秀吸引力正在边际效应递减,相较于通过明星的蠢萌反应制造出的笑点,他们更倾向于高频度知识含量的输出和神仙打架的场面。并且,从台综到网综,此类观众涉猎广泛,乐于尝试新鲜的节目类型,参与度与黏性较高,种种特质与喜好完全符合《名侦探学院》的节目调性。

《名侦探学院》中的众多游戏不光逻辑烧脑,连游戏规则都需要观众反复理解,整个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很容易跟不上选手思维。这样的环节通常是传统真人秀需要极力避免的,而对于《名侦探学院》的观众来说,一次又一次脑细胞的燃烧才是《名侦探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观众一旦适应了这种观看节奏,其参与度与观看黏性便会显著提升,更有甚者还会产生作为粉丝的优越感。在由原班人马出演的《密室大逃脱大神版》中,很多粉丝就表示,习惯了大神版的节目后已无法再接受明星版的探案节奏。

与此同时,《名侦探学院》并没有被“素人”所局限,反倒是让各有特色的“半素人”嘉宾们成为了节目的另一大亮点。

颜值和才华兼备的北大理科状元郭文韬、南大校草蒲熠星撑起了节目智商的天花板,毕业于心理学专业的周峻纬赋予了节目“谍战片”的韵味,第二季初来乍到曾不被接受的《声入人心》选手石凯,虽然在游戏过程中略逊于他人,但备受综艺之神眷顾的他贡献了大量的综艺名场面,最终成为了所有嘉宾和观众一致默认的“团宠弟弟”。

“素人不素”是对每一档素人节目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很多节目要么是忽略了这一点,要么就是一头钻进了寻找“drama queen”的泥潭。《名侦探学院》很好地平衡了“素人”与“不素”之间的关系。

节目中的每一位嘉宾都是自身领域的佼佼者,智商与情商的双重光环,让他们具备着“明星”一般让观众们欣赏的特质。同时,节目又保留了他们作为“素人”面对节目录制的青涩,时而腼腆时而又可以毫无偶像包袱地自在玩闹,这样的形象缩短了他们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易于形成情感的投射。

在看腻了明星一味地嬉戏打闹,素人无止境地撕逼过后,“院人”们的出现反倒成为了真人秀中的一股清流。

节目、嘉宾、粉丝的共生

《名侦探学院》是十分少见的,和嘉宾、粉丝共同成长的节目。

从第一季的棚内舞台录制,到第二季的游戏棚内剧本杀+合宿团综,再到第三季的舞台录制+生活化场景化的团综,和现如今的第四季户外探险寻宝。《名侦探学院》从没有被任何模式所固化,而是根据嘉宾的状态与粉丝的建议不断尝试与突破。

在真人秀节目当中,素人通常比较被动,很容易被节目模式与情节裹挟,成为制造话题与冲突的棋子。可令人欣慰的是,《名侦探学院》并没有无下限地消费这些素人嘉宾们的个人特质,也没有拔苗助长式的强拗综艺感,

初期,嘉宾们普遍比较羞涩,不太具备综艺感,节目就将模式与剪辑的侧重点放在了游戏的PK当中。随着嘉宾们日渐熟络,节目的情节中开始有了例如“南北CP”的成员良性互动。在嘉宾间凝聚力达到一定程度后,第二季的后半程,《名侦探学院》正式引入了集体生活的真人秀片段。

《名侦探学院》的每一步规划背后都体现了对素人嘉宾的尊重,而这样的尊重也换来了嘉宾们的理解与配合。在《名侦探学院》的嘉宾身上,我们不会看到很强的被压迫感和营业感,面对节目中的每一个环节,嘉宾们都是在积极主动地参与,甚至给节目组提建议,形成了双向的互动与输出,让《名侦探学院》始终保有活力。

决定一个节目是否能成功的关键绝不是节目的模式,嘉宾和模式的契合程度才是其中的精髓。这样的相辅相成是韩国很多真人秀成功的钥匙,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网友表示在《名侦探学院》中看到了《新西游记》的影子。

另一方面,《名侦探学院》也是实至名归的“宠粉”节目。很多粉丝们的建议都能在节目中得到正向回馈,例如游戏阿瓦隆、狼人杀都是顺应粉丝意图予以添加的,PK环节中的部分游戏内容也源于粉丝的投稿。

节目组还特意在微博上建立了“院长信箱”,鼓励粉丝给嘉宾寄信,并设计“读信”环节专门传达粉丝的心意。很多粉丝都将文韬、蒲熠星等嘉宾们视为的榜样,而他们的这份心意也获得了正向的回馈。

表面上,这样的互动增强了粉丝的参与度与黏性,而对于更私人化的情感维度,很多粉丝将《名侦探学院》视为了一份陪伴与寄托,反过来,他们也愿意陪伴《名侦探学院》一步步地成长,支持与包容节目在模式与环节上的不断创新。这样的坚实的粉丝基础,对每一档节目来说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幸运。

“宠粉”会不会也是陷阱?

这样的一档“宠粉”节目也曾险些误入歧途。

第二季的后半程,《名侦探学院》采用了生活化的场景,邀请所有嘉宾在民宿中生活与游戏。

对于从第一季入坑的粉丝而言,这无疑是对观众窥私欲最好的满足,并且成员们之间的熟悉度也足以撑起生活化的真人秀片段。第二季因此收获了一致好评,被很多粉丝视为“白月光”,然而,随着节目元素的不断增多,在第三季时,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棚内游戏、剧本杀、集体民宿、野营等等本是为了丰富节目而设计的环节反倒影响了节目大框架的设定。在反复变换的场景与节目逻辑中,无法进行统一动机的梳理。有限的录制与过多的元素也导致嘉宾们既无法全身心地投入游戏的比拼,也没能在生活中产出更多有趣的互动。虽说满足粉丝们的多重期待是值得肯定的事情,但在节目的具体规划时,还需要节目组再去统一的规划。

基于第三季的经验与教训,第四季做出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所有成员将在村庄度过两天一夜的寻宝之旅,依据线索进行解密寻找宝藏。

在乡村生活的期间,成员们一同摘菜、做饭、睡大通铺,在无形中形成了“向往的生活”既视感,互动自然有趣。而此前的游戏环节则被穿插在了寻宝过程中,取得游戏胜利的嘉宾便可复制其他人的宝藏线索,丰富的游戏环节重新有了逻辑的支撑。

虽说第四季节目的模式源于韩国的真人秀《美秋里》,《名侦探学院》购买了其版权。但这样的节目形式和《名侦探学院》本身的节目风格与内容完美适配,即稳固了节目高智商竞赛的主基调,也让真人秀的部分融入了其中,避免了两者之间的突兀与割裂。

可以说,在第四季中,《名侦探学院》力挽狂澜,终于摸索找到了一条合适的“宠粉”之路。

很难想象,两年多前的《名侦探学院》还是一个需要借用《明星大侦探》彩排时间录制的小小衍生,而今天,它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拥有着豪华阵容的学院嘉宾团和死心塌地追随节目的忠实粉丝。

对于《名侦探学院》来说,基于目前的市场情况与节目投资,“彻底出圈”仍旧道阻且长,但这不妨碍我们给予《名侦探学院》一份信任与期许,希望终有一天这样的宝藏节目能被更多的人看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