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离年越来越近了。这个周末去了趟市场,到了一些商超,明显地感觉年味渐浓,年货上市了,年货大集开张了,年货一条街运营了。走到大街上,特别是晚上,已经张灯结彩了,红红的灯笼,五彩的灯光,开始扮亮节日。
随之而来的在公交上、在地铁上、在小区里、在广场里,在单位里听到的往往是另一种声音,过年没意思,有什么过的,现在过年还有啥年味,不缺吃不缺穿的天天都在过年,不让放鞭炮,有疫情出行也受限制,旅游没戏了,聚会也限量,电视没什么好看的,放假几天除了睡大觉,就是玩手机。
年味,是儿时的印记,是个符号,不管那时日子过得怎么样,曾经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最为突出的是阖家团聚,热闹非凡,一连几天过年气氛比较浓,真的不在乎吃什么、穿什么。以前有句口头馋,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恐怕吃顿饺子是过年的“标配”,不过吃顿饺子记忆中有时也不是那么容易,还是贫穷惹的祸,要么面不充足,要么馅不充足,总之想是顿团圆饺子挺费劲的,父母为此也是绞尽脑汁。
那时的年味,记忆也不是吃什么、穿什么,为这也是父母最发愁的时刻,没有什么物质生活可享受,但年味抹之不掉。为什么说现在没年味,过年没意思了,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过去都是大户家庭,五六口人、六七口人的家庭都很正常,如今多是三口之家、四口之家,两口之家也不少,人少自然没有意义。还比如,过年的过程相比简单多了,过去一到过年什么都得操持,最简单的春节前要去打面,要干很多具体的事情,现在很多都是现成的,就像经常吃的馒头,过去做馒头都是个规定动作,如今也都不用了。还有很多习俗都在陆续发生变化。
发生变化不代表,也不意味着没有年味。有的说,一直工作到年二十九、年三十的,过完初一初二就开始打工去了,就开始工作了,哪来的年味,有什么年味,平时怎么地还怎么地。这是现实,过去没有打工这一说,习俗是耍正月、闹二月,稀稀落落过三月,现在这种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了,生活和工作的节奏都快了,不可能再如此轻闲。
照理都这么说下去,是不是年味真的不存在了,其实也并不是,年味也是随着年代的变化而变化,个人感觉是进步了,依然是存在的。比如手指上的年味,微信拜年、视频交流取代过去面对面拜年,饭店年夜饭减少过去忙碌,学习交流工作取代过去轻闲,有些人抓住过节机会从事生产经营,不仅富脑袋更富口袋,都是过年新方式。还有到异地过年,随子女过年的,随老人过年的,与爱人团聚的,在岗位上过年的等等,都别有一番感觉,里面都有年味,就看体会到没有。
即使老两口过年,依然充满着年味,年味是有的,重在发现!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妥之处请指正。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和更多人。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可转发,可在下面留言、探讨、讨论与点评。谢谢!
注:图片来自网络,与文章无关。
西班牙国家德比,世界足坛最伟大的对决之一。北京时间4月11日凌晨,西甲第30轮,皇马主场迎战巴萨。本泽马和克罗斯连进2球,明格萨为巴萨扳回1球,卡塞米罗染红,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