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评论 >

《长津湖》大破23亿领跑国庆档,陈凯歌这次终于支棱起来了

2021-10-05 16:06:57

国庆小长假已经过半,电影院却依旧如火如荼。

本来,疫情后的中国电影,一直愁云惨雾,但这次,真正的救市主出现了!《长津湖》自9月30日上映之初便票房口碑双丰收,截止到今日已经突破了23亿的票房,在继续刷新票房纪录的同时,一骑绝尘领跑国庆档。

在互联网上,《长津湖》的讨论热度也是空前高涨。有网友不吝好评,在网上写下对抗美援朝战士的缅怀之情:“铭记历史,致敬先烈。”

有看完影片的影迷朋友,被影片中战士们在恶劣低温环境下啃冰土豆而感动,回家尝试“自制”冻土豆来感受其中的心酸。

还有看完影片的观众发现了《长津湖》后的“隐藏彩蛋”——最好的彩蛋就是今日盛世中华!

电影《长津湖》用近3个小时的时长带观众进入了71年前那场天寒地冻的抗美援朝战役之中,描绘出从领导人到志愿军战士再到美军三重视角下多方位、全景式的历史画卷,让观众在震撼之余也对战争有了反思、对国家有了信念、对未来有了期盼。

作为导演之一的陈凯歌,这次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支持。很多网友笑谈:“凯子哥这次终于支棱起来了!”近日他也为《人民日报》撰文,从创作者的角度再谈《长津湖》。

在文中,陈凯歌导演坦言《长津湖》拍摄过程实属不易。本应在2019年开拍,却因为疫情原因于去年11月才正式开机。5年多的剧本打磨,2年多的细致筹备,超过7万人次的群众演员参演,3个摄制组同时开拍,最多时有近7000名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参与拍摄,几百台各式车辆,无数的拍摄器材,以及数千个后期制作的特效镜头。

一连串的数字无不在诠释中国电影人的“工匠精神”,更是赋予了《长津湖》在中国电影工业上新的意义。随着《长津湖》的问世,不仅创下了一连串的投资纪录与票房纪录,更是开创了中国商业电影的一个新的纪元,进一步缩短了我们与好莱坞电影工业之间的差距。

陈凯歌导演在文中不断在强调一个原则——写戏要写人,写戏先写人。许多战争电影的成功都是因为写出了鲜活生动的人物。

《长津湖》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位导演合作完成,三人有着明确的分工。陈凯歌导演因为擅长在作品中注入人文情怀与历史反思,喜欢用细腻的情感描绘去呈现小人物的灿烂光辉,因此《长津湖》中他负责情感的铺垫与人物的塑造。

在影片中,泪点最大的自然是由胡军饰演的“雷公”一角。陈凯歌在塑造雷公角色的过程中,不仅会把角色本身的性格特征与角色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会着力描绘其他人对他的情感,因此观众不仅被角色而打动,更会深深沉浸在电影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与战士们一起共情。

正如陈凯歌导演在文中所说:“没有鲜明的性格塑造,就没有观众情感的寄托点;没有惹人喜爱的人物,就不能引起观众的关切和共鸣。”“我们要让观众的情感体验建立在对人物的认同之上。”

也正是因为陈凯歌导演的这个“战争先写人”的态度,让《长津湖》表面上没有刻意煽情,但实际上却依旧令人万分动容。

陈凯歌导演在文中还提到了一个片场小故事。

在拍摄拍摄九兵团大军到达东北辑安车站准备入朝这场戏时,北京的气温突然降到了零下18摄氏度,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但是饰演伍千里的吴京和饰演伍万里的易烊千玺,以及扮演七连战士的所有人却异常高兴。他们认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才能拍出真实,我们现在终于明白志愿军战士们该有多冷了。我们才坚持了一整天,他们坚持的是整整一冬天!”

当我们与角色共情的时候,演员们也因为寒冷在与71年前的战士们共情,这些情感的灌注在不断地冲刷着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

中华儿女从“东亚病夫”到“饥寒交迫”到“救国救民”再到“保卫国家”,中国人民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地赋予“中国力量”更多新的意义。

正如歌词中唱的那样: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长津湖》正在影院热映中,还没有看过的朋友推荐大家都去看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