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由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正所谓:百节年为首。
在春节这天,每个地方的百姓都会用各自的习俗与方式来迎接新的一年,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春节前一天的除夕夜更被人们喜爱。因为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活动,而大家都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守岁。
守岁即是对这一年的回忆,也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
“除夕”这一名词最早出自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一书。除夕这个节日一方面有的说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演变而来的。“逐除”在《吕氏春秋·季冬记》中指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式驱逐“疫疠之鬼”。
另一方面有传说古代有一只恶兽--夕,每每到了除夕这天,它就出来伤人,后来人们知道它害怕红色和响声,为了防止“夕”来袭,人们就燃放爆竹并在门前挂红色布条。
随着朝代演替,人们渐渐觉得春节前一天的守岁必不可少,而除夕也慢慢变得重要起来。
那在明朝时的中国百姓,在除夕这天都会做什么呢?
早起贴春联,挂年画,粘神像明朝的除夕清晨与现在大多数地方一样,起床后先将庭院与房间打扫一下,接着就用红色的剪纸或者红布条布置家中物品,为春节的到来添些喜庆。而在布置物品中,有三种装饰品必不可少,那就是春联,年画和神像。
贴对联来源于桃符。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在对联中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讲的就是这个风俗。从秦汉时起就有了悬挂桃符的习惯,目的是驱鬼压邪。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主要写的是吉祥词句。
春联真正的普及离不开明太祖朱元璋的喜爱。
因为朱元璋十分喜欢排场热闹的氛围,也喜欢大户人家在除夕这天贴的桃符。于是,朱元璋颁布御旨,要求在除夕这天大家都要在红纸上写下春联并贴在门框上,因此南京城中每一户在除夕这天都要贴春联。
在大年初一这天清晨,朱元璋会挨家挨户地巡视查看他们的春联,每当看见写得好的春联,他都会赞不绝口。逐渐地贴春联就成了一种风俗流传至今。
刚开始春联是写在桃木板上的,后来才在纸上写的。贴春联为什么一定要用红色作为主色呢?一方面是为了赶走“夕”,因为它害怕红色,于是人们就通过贴对联赶走它;另一方面是因为红色代表喜庆,增加节日氛围,为迎新春做准备。
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
在《山海经》一书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晚上做梦总被鬼哭狼嚎的声音惊醒,导致夜不能寐。这时,两位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站在宫门两侧守护,结果宫内竟平安无事,最后李世民命画工将两名将士的画像挂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随着手工业的繁荣发展、雕版印刷术的日渐成熟以及民间对庆贺新年的活动越来越多,年画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明朝时逐渐脱离中国传统文人画,逐渐转变为全国百姓都热爱的新年装饰品。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印刷术也越来越成熟,年画的种类也变得多种多样。从以前的门神类,逐渐出现了吉庆类、风情类、戏出类、杂画类等。
门神的信仰由来已久,据《山海经》记载:有两个神人专门看管苍茫的大海上的一颗大桃树,因为桃枝的东北边有一个魑魅魍魉可以出入的鬼门,故命神荼和郁垒监视它们,一经发现害人鬼,就将他们用捆鬼绳捆住并扔去喂虎。所以百姓们就将他们的画像贴在门上,驱魔消灾。
其实最初的门神是将桃木刻画成人形,挂在人的身上,后来变成门神人像画贴在门上。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分别为一文一武。明代的门神像喜欢用名将的形象作门神,用来保佑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中午祭祖祭神在古代的时候,从小年开始便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祭祀各路神明保佑第二年事事顺利。
早在夏、商时期,先祖们就信仰天神。
《尚书-伊训》:惟天无亲,克敬为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城。
古代人相信人在去世之后可以与活着的亲人有所感应,他们也会在天上保佑子孙平安。
其实,《荀子·礼论》中提到“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是先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其实,人们祭祖的真正目的不是祈福免祸,而是为了报答感恩之情与养育之恩。古代祭祀有祭天,祭地和祭祖。随着朝代更替与进步,祭祀仪式被简化,除夕这天被选定为重要的祭祀时间。
在除夕这天,明朝的百姓要先举行祭祖仪式。
在明朝之前,各家想祭祀几代人都可以,但在明朝时,朱元璋规定祭祀就祭祀自己的四代先祖。
祭祖后,明朝的百姓也会祭祀各路神明,其中包括灶神、户神、土神、门神和行神。明朝百姓对祭祀仪式十分重视,因为在他们看来神明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一般他们都会准备好神像,恭敬地祭拜他们。
除了这些祭祀,明朝百姓还会在迎接财神。在迎接财神时,他们会准备羊头和鲤鱼等贡品,代表着吉祥和年年有余。
夜晚压岁钱,放鞭炮,守岁很久之前,有个名为“崇”的妖怪,在除夕夜会摸小孩子的头,小孩会被他的行为吓哭。而一位神仙路过一家时,算到这家的小孩子会有难,于是变成一名铜钱在小孩子旁边。当崇摸小孩子头时,铜钱发出一道闪光将崇吓跑了,这就是压岁钱的传说。
在明朝,祭祀完后,明朝的孩子们就可以得到父母手中的压岁钱了。
压岁钱这个习俗最早起源于汉魏时期,那时给孩子的是类似钱的饰物,但是上面会刻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
到了明朝,这些饰物变成了真的钱币,父母希望钱币可以让孩子们能够避免灾祸,在新的一年平安健康。
吴曼云的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小孩子们用压岁钱主要买鞭炮与小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于王安石。放鞭炮一方面是驱赶野兽,另一方面也有远祸避难一说。随着鞭炮的威力越来越大,在明朝有“禁炮令”的规定,所以更多开始燃放的是纸炮。
在这些仪式完成后,才迎来除夕夜的重头戏——守岁。
守岁有三种不同的传说。
第一种是玉皇大帝的女儿爱上了给人家烧火做饭的人间穷小子,最后,玉皇给穷小子封了个灶王的位置。灶王奶奶知道人间疾苦,就从天上带好多吃穿用品给穷苦百姓。所以在除夕夜,人们会迎接灶王奶奶,因为她会给我们带来好多好吃的。
第二种是“熬年”,在远古洪荒时期,有一位叫“年”的怪兽,每到大年三十就伤害人和动物,破坏田园。人们就在这天不睡觉,互相喝酒壮胆直到第二天。
第三种就是‘守祟’。而我们现在是看着春晚,吃着年夜饭守岁。明朝与现在有点相近。
明朝的百姓先是在除夕夜和家人们一起吃年夜饭,主食一般有年糕、饺子,菜肴则有鱼、肉、鸡等,但是鱼是只做不吃,这象征着年年有余。年夜饭后,守岁便开始了。
明朝百姓守岁会在院子里点篝火,篝火一般是由柴火和秸秆堆积的,篝火烧得越旺,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运势越好。家人就会围绕着篝火开展活动,或者绕着篝火跳舞。小孩子们通过玩老鹰抓小鸡,骑竹马的游戏守岁,大人们则通过玩打纸牌的游戏来守岁。
结语:现在我们提起春节,首先会想到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吧!这是我们在除夕夜中国所有百姓都会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的节目。我们会一边观看小品,一边和家人吃着年夜饭,时不时传出像洪水冲闸门似的“哗”地一声大笑。直到12点的倒计时声响起,我们全国人民就一起跨年了。这种守夜的习俗直到明朝才正式成型。
在明朝,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这就为除夕的守岁风俗奠定了基础。人们在吃完团圆饭后,聚集在篝火旁玩各种各样的小游戏,等待着新年的来临。
“守岁”这个风俗的出现,使春节由一个严肃的祭祖仪式转变为百姓的大众化的节日。在这天不仅有助于人们之间情感的交流,而且使大家身心轻松愉悦,完全沉浸在守岁的喜悦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守岁方式与明代差别不大,这也就可以说明我们将明代的优良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元明清春节习俗研究》《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
西班牙国家德比,世界足坛最伟大的对决之一。北京时间4月11日凌晨,西甲第30轮,皇马主场迎战巴萨。本泽马和克罗斯连进2球,明格萨为巴萨扳回1球,卡塞米罗染红,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