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偶像活动 >

没完没了?孟凡贵之徒与郭德纲再起矛盾,相声雅俗之争你怎么看?

2022-01-02 13:26:34

在中国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自传《过得刚好》里,他用这么一段诗作为自己青年阶段的概括:“数载浮游客燕京,遥望桑梓衣未荣。苦海难寻慈悲岸,穷穴埋没大英雄”。

1988年、1994年,郭德纲二进北京,来的时候意气风发,走的时候灰头土脸。可他正如诗中所说一样,坚信自己的才华不会被轻易埋没,于是1995年的时候,他又来到了北京,这次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混出个名堂来。

彼时,与毛头小子郭德纲不同,孟凡贵早已在北京天津有不少观众拥簇。孟凡贵是北京本地人,1978年时他与刘树森搭档参加市总工会汇演,一举拿下创作、表演、最佳节目三项大奖。

如此亮眼的成绩引起了全国总工会的注意,孟凡贵也因此被调到全总文工团,成为体制内的职业相声演员。此后,孟凡贵又遇到了相声界大拿高英培,不仅得到他的赏识还成为了关门弟子,一时风头无两。

或许正是因为二人截然不同的经历与脾性,才导致往后的争端。

(一)相声大腕孟凡贵

孟凡贵是相声圈里著名的才子,他熟通各类野史杂谈、古籍典著,对于古今之事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孟凡贵小时调皮捣蛋,父母给他找了个拳脚师傅,既能助他强身健体,又能让师傅好好管住他的疯性。

而习武之人最讲究的就是兄弟仗义,这种性格也在孟凡贵的相声和为人处世中得以体现。后来,经历了上山下乡的孟凡贵回到北京城,先后从事过不少营生,在公交车上卖过票,在食品厂里打过工,也修过自行车等杂七杂八的物件。

这些琐碎而平凡的经历令孟凡贵体悟颇深,也对他日后的相声创作造成很大影响。他也学着像侯宝林、高英培一样,将老百姓的大事小情搬上舞台,充满烟火气味的相声独树一帜,很快便令他打响名气。

(二)郭德纲的相声就是脱裤子!

与孟凡贵的顺风顺水不同,郭德纲的相声之路可谓坎坷。他早期只能在北京偏僻的胡同里演出,经常忙活了一整天连回家的车票钱都挣不齐。

后来在2005年,郭德纲终于大红大紫,带着他的一帮徒子徒孙一起出现在大众视野。随着他的走红,关于其相声过于低俗的争议也屡屡出现。来自各界的批评不断,这其中就包括相声界的名人孟凡贵。

孟凡贵的相声也有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打趣,也会经常使用俗言俚语。但是“俗”不等于“低俗”,孟凡贵对于郭德纲式的低俗相声相当看不上,快人快语地坦言:“比如旧社会一个王爷让一个相声演员不说一句话就把观众逗乐,就赏他一幢房子,结果这个演员在台上一下就把裤子脱了,台下笑了一片。”

“现在这种东西不足取,要是那样,相声就和二人转没啥区别了。现在你再说一些擦边球的黄色包袱,可能会让平时过紧张生活的白领觉得过瘾,但这不是很好地继承传统相声,少了去粗取精的工序。”孟凡贵对郭德纲的不满可见一斑。

(3) “低俗”相声是否成为业界常态?

最近,孟凡贵的徒弟“辉子哥”在公众平台发言称,“如今郭德纲说的压根不算相声,只是脱口秀和网络段子的集合体”。这样直白猛烈的炮轰引人侧目,也再度令人回想起孟郭二人的争议。

事实上,郭德纲及其德云社爆火后,已然成为中国相声界的中流砥柱,不仅在国内场场爆满,甚至还将专场开到国外。面对如此商业化的操作,并非只有孟凡贵一人予以抨击,在相声界里有不少人贬斥郭德纲背离相声初心,是“搅了一滩浑水”。

例如2007年,姜昆就率先打出“反三俗”旗号,痛批郭德纲“荤口脏口太多,不配登上大雅之堂”。2010年,央视也以不点名形式暗讽郭德纲:“在这个行业的精华与糟粕之间他留下了糟粕;在这个行业的正气与江湖气之间他选择了江湖气;在个人的私愤与公众人物的责任前,他习惯性地倒向私愤。这位公众人物如此庸俗、低俗、媚俗的表现是多么的丑陋。 ”

2019年,德云社演员张番和刘铨淼在表演《论捧逗》时被文化执法人员紧急叫停,究其原因也是“内容低俗,不利于现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随后,人民日报再度发声:“包括郭德纲在内的一帮弟子,很多看似通俗的相声段子几乎都是游走在低俗边缘,习惯性地拿低俗当有趣,博取观众眼球,赢取掌声和金钱”。

侯宝林先生曾说过,“提高相声的品位,首先要提高艺人的人品”。回溯相声艺术的发展史,从天桥下逗人一乐的小玩意,到走进中南海演出,时至今日已然成为受人追捧的文化主流形式。相声应该高雅还是低俗?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笔者认为,相声之俗,绝不等于三俗;相声之雅,也不意味着曲高和寡。若是如同侯宝林、高英培一样,将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对老百姓人情世故的观察写进相声,也是一种接地气的“俗”。你觉得郭德纲的相声是否低俗呢?快来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