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内地娱乐 >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都会「你有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2024-03-04 08:36:01

前几天,老太阳扯了一部剧,有很多人跟我说原著,今天咱就主要说说原著吧——

文中涉及原著和剧都不少,挑拣着看吧。

废话不多说,老太阳捋捋那些看过的书,捡至今还在手边的一部分来说说:

阅读入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本书是我妈让我读的,那时候认字不多,一边读一边查字典,这本书读了很久。

我阅读的版本价格只有1.30元,现在当当直译全本的价格是38元。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10000元+的稿费收益。好几个主流听书平台都以各种形式拆过这本书,可见书不在老,经典地位是无法撼动的。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不是我买的。算经济帐,我省了一块三……

书角那个地方是粘住了的,强迫症朋友们看着难受了

特别小的时候看过一个老电影叫《保尔•柯察金》,是根据根据这本书改编的。那会还是我爸拿那种盒子的录影带给我放的,据说是翻录版本,不是很清楚。

其它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里面的冬妮娅那形象和原著差老远,怎么看怎么讨厌。情节改动也特多,她甚至和保尔是两看两生厌,连恋爱都没谈。

小时候看不懂,初中的时候再看时,这个改动让我不太能接受。

保尔和冬妮娅的恋情是年少时的相互吸引,那段剧情让保尔的形象更加真实和饱满。电影里给改了,可惜了。

从初读这本书,到上学的时候必读写读后感,再到现在拆书,这本书我读了至少10几遍吧。

对我一定有影响,有啥影响我也不知道,但我肯定,影响不差就是了。

单亲子女的寂寞谁能懂:《象棋谱大全》

我是读书的时候才到我妈身边,跟我继父算是前后脚踏进了家门。

我跟他俩都不熟,我妈不知道跟我说啥,我继父就更不知道了。我妈是一个超级敬业的教师,一心为学生,对我关注不太多,我继父为了避免尴尬,就跟我下棋。送了我一套书,不是教辅,是棋谱。这套棋谱一共五本,每一本都不到2元钱,特别值。

从此我开始了他在家我俩下棋,他不在家我打棋谱的寂寞生活。

自己一个人,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也快不了。没人搭理我倒也挺好。

也不出去玩了,只要没人找,我妈再也不用嗷嗷喊我回家吃饭。

那时候开始不合群了,不大爱跟同龄人玩。一个臭棋篓子专往路边下棋的老头堆儿里扎,开始屡败屡战,然后回家找继父叫板,棋艺进步很快。后来还能套路着路边下棋的老爷子们,最后给他们剩个死局。

这种在成年人面前的虚荣,让我对继父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叔叔”到“爸爸”那么地顺理成章。下文称爸爸。

PS:当初我凭借酒量和棋局成功拿下我先生,那些让我先生睡不着觉的死局都是这书上的,哈哈哈哈。一个凭本事把帅哥拐回家的丑女人,能没点儿典籍背书吗?

换一个角度看历史:《二梦全书》

注意到这套书的时候,是刚刚看过《临川四梦》。还没从才子佳人的幻想中出来,就觉得都是“梦”系列,内容应该差不多。

当时我在我爸的旧书箱子里拿出这套书时给我累够呛,心说这对才子佳人故事够长的。一不留神我看见箱子底一本《避火图》露了出来,他赶紧藏起来了。我当时就想:一本老旧的消防常识藏啥?

长大后我才知道,那是啥玩意……

言归正传,说回《二梦》,《二梦》分为《金陵春梦》和《草山残梦》,有人说这是丑化蒋蒋的小说,其实还真不是。

至少我认为不是,曾经的金陵王跌宕起伏的一生,被唐人像说书那般记录下来,行文其实很自然。换个角度认识那段历史,更客观、更完整。

很多人看《八佰》看不懂,有人说:“不就是打不过就跑吗?还弄得这么文艺。”我想,他们看不懂大概是因为关于那段历史记忆的缺失吧?

那一辈人的意难平:《亮剑》、《无家》

《亮剑》我是先看的电视剧,后看的原著。

激起我看原著欲望的是我姥爷,老爷子看完亮剑最后一集后,表情怔然地嘟囔了一句:“还有一个十年没表啊。”

我就好奇得不得了,去找原著。当时因为亮剑电视剧火了,所以书也就跟着火了,哪哪都断货。我到处找不着,最后在一个书报亭找到了,老板说:“那是旧版,已经放脏了,给你算便宜点吧。”我是以五折价格入手的,感觉赚到了。

看完书后,我坐在原地很久很久,原来我姥爷说的那句“还有一个十年”中的“十年”,是某个特殊年代的代词。

我就去问他到底还知道点啥,各种旁敲侧击。姥爷死活不说,就只说一句:“那是过去的事了,问啥问。”

他越不让我打听我越好奇,抓心挠肝的好几年。

后来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无家》,鬼使神差地买回家,只翻几页就看迷了。如果说《亮剑》讲的是将,那《无家》讲得就是兵,讲得主题是一样的。

看完这两部原著后,除了气血翻涌、意难平之外,就一个念头:版图上那块紫薯,必须要回归啊。

我爸看了封面那句“再塑《亮剑》的风采与霸气,体验活着的沉痛与沧桑”后,就跟我抢书看,我不给,他就老问我书里写的啥。

我就看一段给他讲一段,我妈断断续续跟着听完,说了句:“那老旦,跟你姥爷经历的差不多。”

我脑袋嗡嗡的:“啥?”

我按照老旦的经历脑补了一遍,整个人傻了。我以为我姥爷就是个老军医,原来还有那么一出。

开始喜欢一个影视明星:《神雕侠侣》

《神雕侠侣》我是先看的小说后看的剧,这部书一共四本,总价不超过8元钱。

我看的剧就不用说了 ,在我爸的影响下,看的TVB版本,刘德华和陈玉莲主演。

当时看得可带劲了,现在再回看,那个时候的大侠打斗都相当潦草啊,轻功也不大行,飞得也不高,不像现在的的武侠剧特效做得好,万有引力跟不存在似的。

据说金庸老爷子最喜欢那个版本。

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刘德华,一喜欢就是20多年。买了他当时发售的《忘情水》卡带,天天跟着嚎。

我妈教学教得比较傻,问我爸:“忘情水是啥?”

我爸想了半天:“孟婆汤吧?”

班主任老师最好的鱼饵:《三国演义》

我小时候对四大名著其中的三部其实兴趣不大,都是草草看过,唯独《三国演义》看了又看。读高中正是反骨硬的年纪,上课的时候就闷头读书。

我的班主任用《三国演义》吊了我两年半,也在10几年后,为我带来了10000+的收益。

毫无意外的,当年的我在数学课上被逮住了,我数学老师把我和书丢到我班主任面前。班主任教我语文,放学后别的老师都走了,他把我叫到办公室。

书是我爸工友的,他拿到的时候已经很烂了

我早就准备好了一车怼他的话,谁知他开口第一句是:“你这书是你父母的吧?保管得不太好,我给你换上新书皮了。”

老同志不讲武德啊,不按套路出牌啊。

然后他又问我,还看过什么书?我拉拉杂杂说了一堆,他说:“你看过红楼梦吗?”

我“切——”了一声,回答:“看过了——”

他问:“看懂了吗?”

我又懒懒地回答:“看懂了——”

他也不恼,就问我:“那你说说‘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是谁的判词?”

我憋了。他跟我说:“你最近总是打架,戾气重,<三国>放我这,先去看我的<红楼>,上面有我的批注,虽是一家之言,你不服可以找我讨论。<红楼>看完了,来找我换回你的书。”

就这样,我被他骗着看了两年半的中外名著,都是他的书,都有笔记。直到毕业,他才把《三国演义》还给我。

老师已经过世了,他一定想不到,他的学生当年读的课外书,在十几年后写作变现的时代,变成了各种人物稿、书稿。他的那些笔记,让他的学生拿来就用。赚钱都轻松。

西藏的初印象:《尘埃落定》

那时候我大二,因为刚看过黄磊的《似水年华》,奔着乌镇就去了。

阿来的《尘埃落定》,是我在一个南方小城的汽车站捡到的。就那么躺在候车室的椅子上。

刚拿到书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又省了22元,真爽。但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心就野了,人生的下一站就是西藏了。

好多年没看了,只记得语言很美、人物情感刻画有粗犷、丰沛的感觉。书的内容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的:

“傻子原本其实过得挺好的,哥哥爱他、爸爸很强、家族势力很大。

后来白色汉人去了,教他们种不好的花花,给他们很多钱。傻子很傻,所以他不懂得种不好的花花,只知道种粮食,后来慢慢种不好的花花的人都没饭吃了,种粮食的傻子有饭吃,人们发现,傻子好像不傻了。

再后来,他哥哥死了、爸爸死了,傻子失去了家人,却貌似获得了智慧。后来红色汉人去了,继承吐司之位的他被当成了封建的代表,最后也死了。”

过多情节我不说了,《尘埃落定》被拍成了电视剧,讲得是四川阿坝地区的事。挺老的剧了,想了解藏民农奴制度的可以去看看。

我因为《尘埃落定》一书便有了一个去西藏的梦,旅居丽江的时候,就做起滇藏线上的旅游生意。

一本22元白捡来的书,让我挣了好多钱,还交了很多朋友,我现在兼职公司的老板,就是当时我带过的一个游客。

谁能想到,一本书还能带来这么多收获呢?

女权真让女人脑仁疼:《波伏娃:激荡的一生》

这本书也是自带“钱香味”的一本书,我在各个平台拆了几次,稿费合计8500元+。在哪个平台我都和编辑反复沟通过大纲,因为书中很多东西和我的价值观有偏差,怕写偏了。

在读这部传记之前,我对女权的认识是:女人要有和男人一样出生并被爱的权力。

有这样的想法是事出有因,当年我一出生,我奶奶一看:没有茶壶嘴?这我不认,我们家就不能有孙女。老太太带走了我那个软软的妈宝爸爸,把我妈扔到医院再没看一眼。

我就不说了,至于我妈?一个女人麻药劲儿刚过自己下床抱孩子,剖过的姐妹们自行想象一下。

看完这部传记之后我发现,我狭隘了,但又好像哪里没对:波伏娃认为性自由就是女人的权力自由,可我死活想不明白这两者有什么关联。

我拉着我妈就这问题探讨了4个小时,从看完《新闻联播》一直到夜里12点。老太太带回家的学生作业都没有批改完。

最后实在被我问烦了,我妈就简单粗暴地说了句:“所谓女权,就是女人要和男人有一样的权力和义务。”

那时候觉得我妈敷衍我,现在想想,这个“大炼钢铁时代”走过来的女人诚不欺我,好像真是那么回事。

我和孩子都喜欢的经典:《山海经》

作为一个非典型老母亲,教育孩子我是不打的。

但可以吓唬吓唬,鬼故事不能讲,我讲怪兽还是可以的。

一天天的“猲狙来了”、“傲因来了”,“它们都来吃你了”,我有图有真相,《山海经》翻开给孩子吓得老老实实。

但非典型妈妈生出来的,也是非典型的娃。吓唬久了人家不怕了,反而爱上了《山海经》,大字不识一个,看图很上瘾。

插画版,孩子很喜欢

学会了故事,他去幼儿园吓唬其它小朋友:“你再不让我睡觉,罗罗鸟会来吃你。”小朋友崩溃,成功晋升为午睡时刻的“领哭员”。

前几天他喊我我没听见,他跑去找我先生:“爸爸,你去找个旋龟给妈妈戴戴,治治她的耳聋。”

一种严谨自律的态度:《故事》

我是从一位写作导师那里知道的这本书的,也是从他那里知道了什么叫“斜杠青年”,这位老师叫做卡卡。

卡卡是纸媒时代出身的记者、也是动画编剧。他教学内容很扎实,也很严谨,而且他还出书,很朴实的悬疑小说,情节不错,内容也不错。

卡卡笔名瑾月,这本书算是他的处女作

求鲤老师在自己的公众号“复调工作室”中说到,卡卡的小说“更接近于高罗佩小说《大唐狄公案》,基本上做到了现代推理与古代奇案的成功衔接。”

在正式动笔前,他读了很多同类小说,把《故事》这本书几乎翻烂了。

我跟了两期他的课,学到了我忽略的最底层的写作常识。现在卡卡已经不再带学生了,但他的课程我经常翻看。

我一直想要他写满笔记的那本翻烂的《故事》,他不给我。我就自己买了一本来看,收获良多。

其实课程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一种态度,严谨的、踏实的。这个小紧箍咒一直在我头上悬着,自己念。虽然依旧紧的时候少、松的时候多。

但我能看到,严谨自律的最初成绩和高度是什么样子。

大开本通识:《昆虫图鉴》《这里是中国》

《昆虫图鉴》是从鼹鼠的土豆老师那里约的书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往前翻翻。

《这里是中国》是微头条带货的书,很久之前的。

这本书这几天是崽的睡前书,没得拍上个封面吧

这两本书首先让孩子爱不释手,其次就是收益不错。最大的收益都不是线上的收益,都是线下的。

收益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人脉。

线上买《这就是中国》这位大哥成了我兼职公司的甲方,他人品很端正,和老板合作得非常好。因为我给老板带来了一个大单。老板给我封的奖金看不见钱就一指厚,当时我眼睛都挪不开,看着红包头都不抬和老板说“谢谢”;

《这里是中国》当初的素材图,实物更惊艳

看了书评买了《昆虫图鉴》的姑娘,成了我铁磁的未婚妻,俩人打算今年七夕领证。

未来可期:《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

马斯克算是最近的热门人物了,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各不相同。

但我拆这本书的时候,他还不是首富呢。有时候真要相信主流读书平台的眼光,他们选书真有前瞻性的。

这本书我在不同平台拆了2遍,稿费5000+,还不错。

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少年时对未来的幻想,他给我实现了好几个。

天才与疯子一线之隔,执着于梦想的人说不定能干成啥。

写在后面:

有这么一句话: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可中国人的阅读量却很低,我能查到的数据是第17次全民阅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国人年人均读书自有4.6本,最欠缺的是深度阅读。

有人说,要是算上数字化阅读,国人的阅读可是海了去了。可是数字化阅读中各种奇怪电子书占比可不少。

比如这样的电子书:

这样的电子书将塑造出什么样的人格?将引导什么样的世界观呢?是独立思考?还是明辨是非?

《雪中悍刀行》里的老黄没故事吗?

《斗罗大陆》里的菊斗罗没格局吗?

《卡徒》里的棋笼千割不厉害吗?

这些书有实体书前,都是超级好的电子书来着。

为啥要大把的时间浪费在这些奇奇怪怪的,只写男女关系的烂书上?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里说得好:

“读书的功用在储知蓄理,扩充眼界,改变气质。读的范围愈广,知识愈丰富,审辨愈精当,胸襟也愈恢阔。”

所以读书当读好书,才能有进益、有收获。

#那些年追的书和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